中药未必都是香料,但香料基本上都是中药。因为香料植物,基本都含有芳香性挥发油,抗氧化剂,杀菌素,可以驱虫除秽,用于治病的香品,也称为“香药”,是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辛追墓中的香料很多都是出于草药袋中,利用香药的药性来除病保健,则是古人爱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镇静安神,悦情益智
许多香料的香气都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例如薰衣草,是治疗中枢神经、舒解焦虑、改善失眠等神经系统的原料药。再如檀香、沉香等,也都能令人感到安宁镇静、具有洁净身心的功效。因此,在古人的卧室里,不仅要四角垂香囊,而且一般都会有一个焚香的香炉,来营造一个香雾萦绕、兰魔氤氲的氛围。以此增添韵味无尽的诗趣、雅兴和生活情调,引发遐思,助人情兴,畅怀舒神,催成好梦;驱走蚊蝇虫虱,使人安宁、洁净。
2)开窍醒神,行气启闭
芳香能走窜,可通关醒神,开九窍。心藏神,主神明,心窍通则神明有主,心窍阻则神明内闭,出现神志昏迷症状。开窍药味辛,芳香,善于走窜,皆入心经,有通关开窍之功,如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等。《神农本草经疏》中将这类药单列一类,为“开窍”药。《本草纲目》中也明确指出:“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冰片“通诸窍,散郁火”;苏合香“气香窜,能通诸窍脏腑”。《本草从新》对石菖蒲通窍之功亦作了概括,认为其“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窍,利九窍”。故芳香药有疏调气机,畅达情志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汉代名医淳于意用熏治法,治愈了济北王侍者韩女因忧郁所致之疾病。张仲景《伤寒论》中载:“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民间也常用香熏法救治昏睡不醒、酒醉不醒、颠狂昏迷之病人,往往具有独特效果。
此外,芳香性温能通行,故芳香药还有疏理气机的作用。《神农本草经疏》将具有行气作用的芳香药归为降气药,如降香、郁金、沉香、乌药等。《本草求真》中记载“气塞宜通,在心与肺,则有宜于薰香、安息香;在脾,则有宜于川芎、香附。”其所用之药亦多为芳香药。
3)芳香化湿,祛邪辟疫
芳香化湿,也可称为“芳香辟秽”,其中秽与湿同指湿邪之病,湿邪致病多侵犯脾脏,使脾困失于运化。芳香药性多偏温燥。《神农本草经疏》将这类芳香药单列为“香燥药”,包括沉香、龙脑、藿香、豆蔻、丁香、乌药、香附、木香等,这类药具有醒脾化湿、燥湿健脾之功。在《神农本草经疏》所列的“脾虚十二证”中就有“八证”使用了芳香来醒脾健脾。
芳香药也能够祛邪辟疫,化腐生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柳蕈一捼、艾二,焚熏治疗朐养(指外阴和肛周皮肤痰痒),痔兑兑然出”。张华《博物志》云:“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长安大疫,燃返魂香,宫中病者,闻之即起。香闻百里,数日不歇。疫者未三日者,熏之皆瘥。”再比如端午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的习俗。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而菖蒲、艾叶,苍术都是含有挥发性芳香油的草药,它们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并能祛寒湿、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故此深受人们喜爱,并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