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沉香供不应求 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2016-06-19 14:08:00 浏览:1350次

  

 沉香文化,原本是与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并存的四大文化之一。晚清以后,沉香文化却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沉香也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中。

   然而,不管是凭借自身高雅质朴的气息或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沉香眼下都是备受追捧。日前,《中国贸易报》记者在2013第二届中国国际沉香文化博览会现场采访时看到,不管是参展商还是专业观众,都是磨刀霍霍向“沉香”。

“目前在中国,沉香产业火爆,产品供不应求,尽管缺少统一标准、种植者和购买者盲目跟风,但后续产业发展前景巨大。据预测,5年内中国会形成上千亿元的大型沉香产业。”在博览会上,海南省沉香产业协会秘书长沈汝青向《中国贸易报》记者这样总结中国沉香行业。

 

      沉香产业火爆相关产品供不应求

沉香树产于热带,生长不易,沉香的形成更是不易,沉香树在受伤或者病变后开始结香,通常都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而品质较好的沉香都是需要通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来醇化才能结出。一般情况下,树龄越长,香脂沉积越久,沉香品质越好。此外,不同的沉香树种在不同的产地、环境和成因下,所产生的沉香香味千变万化。但是,哪怕是现代的科技手段也都无法合成复制出沉香那种神奇、独特的香味。在我国,沉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四地。据沈汝青介绍,其中当属海南的沉香最好。古籍记载,宋、明、清代,源源不断的海南沉香通过各种途径运往内地,当时的海南岛可谓香岛。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游经海南岛,对海南沉香情有独钟。他在《广东新语》中不惜笔墨记录海南采香盛况,并说:“欲求名材香块者,必于海之南也。”

“沉香文化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就有关于沉香器具的记载。南宋时期达到巅峰,晚清没落,而民国至改革开放后的10年里都不为人知。再度被人们发掘是在近5年时间。由于近年来中国手头有余钱的人、注重保健的人逐渐增多,沉香产业越来越火爆。如今,沉香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白木香已被列为国家二级濒危植物。”沈如青表示。

     

价值颇高标准难定

  沉香的魅力,还在于它独具药性。在医学上,沉香被认为有“理气通窍”之功效,在我国古代很多药书中都有关于沉香的记载,比如根据《本草备要》的记载,沉香能顺气化痰,它的气香入脾,能够调理身体,属于阳性,所以沉香的香气能进入人的右臂的命门,暖精助阳。《大明本草》也有记载,沉香能调理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在佛、道教,沉香自古即被认为是唯一能通“三界”之灵气树。日本的茶道、禅道也被尊崇使用。当今日本产出的知名救心丸中就有奇楠沉香。

明代名医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称:海南沉香,一片万钱,冠绝天下!

但是,目前沉香工艺没有进步,沈汝青指出:“我个人认为有些甚至不如古代,采集方式依旧是传统手法。一方面,因为挖原材,不能用现代工具,越用现代高科技工具越有可能破坏沉香品质。需要手工精心取出。另一方面,在中国只有少量传统沉香雕刻技艺流传下来,而且具备此工艺的人都是传承上辈技艺,现代没有新的技艺开发。”

他还表示,目前,大众很少接触沉香,由于价格昂贵,顾客一般以持有资金、执着爱香的收藏者为主。东南亚地区有很多沉香产品出口到中国,以满足中国收藏者和买家对沉香的爆炸式需求。沉香产品供不应求,相关产业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虽然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等都在努力,但至今没有相关标准。原因在于,真正的沉香专家在民间,而那些高学历、高文化素养的专家可能多年研究沉香,但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原因导致他们对沉香、对沉香工艺并不了解,很难制定相关标准。

 

      造假猖狂需发展产品深加工

“12年以上的树种才能结出好的沉香,很多种植者用仅3年的树种培育不足月的‘早产儿’。为牟取暴利,很多不法商贩利用普通木材加香、熏染,造出假沉香产品欺骗消费者。我想告诫他们,不要把商机转变为危机,不能急功近利。虽然相关政府、行业协会都在努力打击不法商贩,但完全赶不上他们造假的速度。”沈汝青说。

新加坡沉香协会秘书长卓光明卓光明则表示,造假技术传播非常快,没有机构能保护正规厂家及收藏家的合法利益。商家只看到有利可图,便盲目跟风种植、生产假沉香,买家只看价格便宜。鉴于此,新加坡沉香行业协会希望从中起到对沉香的知识进行推广、教育的作用。

沈汝青说:“需要发展沉香深加工产业,目前看到的多数沉香产品依旧在收藏圈内。无法形成产业,只能是一种小众行为。我们鼓励社会上有责任感的龙头企业科学、合法地生产沉香深加工产品。只有了解了沉香文化、让人们体会到沉香的魅力,才能将其从‘天价神坛’请下来,走入平常百姓家。可以说,沉香是寸香寸金。沉香的需求巨大,该行业任重道远。

 

(文章转自中国沉香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mgr_all)
回到顶部